2011年10月25日 星期二

寫作教學課程的設計模式

寫作教學課程的設計模式~體驗式教學


一.迷思現象
(教學或學習的問題與癥結)
「一個空洞的頭腦是不能進行思維的。」從這幾年到各校觀摩作文簿的過程當中,可以發現教師在訂定寫作教學計畫時,對於題目的設計,往往流於制式、傳統的命題。缺乏創新活潑的教學風格與設計,導致學生在學習上,消極的抗拒或排斥,在教與學的效果上,就很難有令人滿意的效果。

二.概念釐清
(ㄧ)、根據皮亞傑(Piaget,1896-1980)的認知發展階段論,國小學童正處於具體運思期(7~11歲),故教學上應配合具體實物或生活經驗教導之。

(二)、形式決定內容,寫作是人們表達思想感情的一種形式。既然是表達思想感情,就應該選擇自由的形式,而不應該選擇限定的形式,甚至是固定的形式,而自我設限思想的馳騁。

(三)、語文表達包含語言的表達及文字的表達。聽、讀是說、寫的基礎。語文的學習,應內在於我們的生活世界中。學生的生活經驗不足,無法有效的表達,因此,有效的創設生活體驗,就十分重要。

(四)、有意義的活動設計也導致有意義的學習。學生語文能力的培養與老師的教學活動設計,息息相關。好的教學活動設計配合良好的情境營造,就能激發孩子學習的興趣與動力。

(五)、「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即使我們分析了許多語法的規劃,記得文章的分類,牢記古詩的平仄,但沒有練習得嫻熟,那還是寫不出好的文章,做不出古詩來。如幼兒的「學步車」ㄧ般,要在規矩中學習,但嫻熟了之後,就要丟掉它!

(六)、語文教學需要良好的學習情境,為學生製造特別的生活經驗,進而提升他們的語文能力,這是教師責無旁貸的工作。

三.敎學建議
(ㄧ)、建議多進行寫作的情境模式(curriculum as context)課程設計,尤其是體驗式的寫作教學,更適合文化刺激不足的地區來多元運用。

(二)、教師創設情境,啟動靈感,配合感官實物教學,運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味覺、及心覺,讓學生把自己在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感,通過一定的方法,直觀體驗,紓發胸臆,敘寫生活故事。

(三)、可以試著與學校、班級的活動結合起來。例如:在校慶運動會上,讓學生以「小記者」的身份寫採訪稿、做新聞報導;在「我的拿手菜」活動中,讓學生總結烹調方法和做菜心得,體會媽媽在廚房的辛勞;在「閱讀下午茶~桂花香」的活動裡,孩子懂得品茗文化和謙卑的泡茶禮節;在「午餐的水果」中,觀察及討論。如:柳丁的顏色、甜度、產地、柳丁和柑橘的區別;在「唐詩入戲」活動中,兼採用音樂導情的方法,學生可以更深入意境的體會。如:<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裡,詩人博大的仁愛胸懷和高尚的人格;在「布袋戲」的操作中,學童客串了小導演,在即興的角色對話中,自由編排劇情,學生發揮了令人驚奇的想像力,天馬行空的激盪出許多出人意表的內容……。

(四)、讓寫作與實際應用結合起來,加以情境的佈置、氣氛的營造,把學生帶進寫作的美妙景象中。同時,給學生以強烈的感染,並引導學生用眼睛、用心靈去感受,引發多姿多彩的寫作情趣,從而寫出富有真實感情的文章來。從寫作即生活的意義上來說,學習寫作也是學習生活。培養學生的語感意識,增進他們樂於表達、勇於表達的能力,不僅是學習語文所需要的,更是養成學生活潑開朗的個性心理,形成較佳的生活觀察能力所必備的。這對於他們未來的學習發展來說,也是相當重要的。

(五)、最後必須強調的是,有效的教學心法來自於不斷從彈性、多元的經驗中學習、反省、修正與轉化。絕不能依樣畫葫蘆,缺乏創意或忽略主體性的教學。唯有如此,才能在長期的淬煉中昇華自己,自創新意,成為大家,「化有形於無形」。屆時,順手拈來,皆是教學的可用素材,則當是離開「學步車」,進入另ㄧ層領悟的階段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