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0月16日 星期日

「閱讀天地」任我行

莎士比亞說:「生活裡沒有書籍,就好像沒有陽光。智慧裡沒有書籍,就好像鳥兒沒有翅膀。」閱讀可說是一切學習的基礎,小朋友可藉由閱讀增進智慧外,並可提升文學素養,豐富語料。行政院文建會曾將西元2000年定為「兒童閱讀年」,近年來教育部的政策也將「兒童閱讀」視為重大政策,於全國努力推展;根據新聞報導,全世界兒童的閱讀書報率大量的降低,小朋友的課餘時間,被觀看電視、打電玩、上網等活動所瓜分,如何使孩子樂意讀書、主動閱讀,是現在教師在教學上的一大課題。
今年,於教師生涯中首次嘗試教導低年級,本校每週安排一節閱讀課,學校亦有「探索書香」的閱讀活動,我開始思索,怎樣去安排這堂課程?由於我是中途接手本班(一年級級任老師調動),班級中早有不少班圖,孩子常用早修及下課時間翻閱,週休二日也發班圖由孩子帶回閱讀。但卻發現一個現象,部分孩子很愛看書,部分孩子卻視看書為畏途,但這兩種孩子都有一種共通性,對書籍的感受都是很表面,例如:他覺得很好看,卻說不出個所以然,要他複述一下書中說什麼?也說不太出來。
所幸孩子們都愛聽故事(包含不愛看書的小孩),於是我擬定一個閱讀課程,在班上試著推行:
上學期由老師每週介紹給孩子一本書,有時從班圖中挑選,有時從家中選出不錯的書與孩子共享。一堂課四十分鐘,劃分為三部分來進行活動:
一、故事內容介紹:教師挑選合適的繪本〈可以適時選用融入六大議題、或生命教育、品格教育等童書〉,做內容大意的介紹。
二、進行內容提問及討論:針對介紹的內容,提出想要孩子從書中獲得的重點,討論盡量從生活面來切入進行。
三、有獎徵答:從一、二項活動中,提出問題做有獎徵答,孩子們答對就有獎卡或糖果,這是孩子們最歡迎的部分,也可藉此活動,明瞭孩子們是否對這本書有初步認識。
當本節課結束後,我會將這本童書放置於「閱讀角」的書架上,孩子們會利用下課時間來詳閱這本書,有時他們會圍在老師身旁,說說自己看了這本書的感受,這時我會感覺這是最棒的回饋。
下學期的閱讀課程進行,介紹者由老師轉換為學生,讓孩子由被動轉化為主動,教師的角色轉為從旁協助,書籍的選擇則由孩子主動挑選,鼓勵孩子利用壓歲錢或零用錢買本好書,或是拿家中現有圖書介紹給同學。
每次閱讀課由兩位同學擔任「好書介紹」者,於週五跟老師領取「好書介紹」學習單〈如附件一〉,利用週休二日填寫,週一閱讀活動進行時使用,使用完後張貼於公佈欄的好書介紹單元中,給全班同學欣賞,活動進行的流程如下:
一、每位介紹者有十五分鐘的運用時間,活動過程包含:
1.介紹內容大意。
2.回答同學提問。
3.根據發表的內容做有獎徵答,給與答對者獎勵。
二、教師利用五分鐘補充介紹者不完整的內容。
三、統整孩子們的概念。
在這個活動進行前,孩子並須具備有兩項能力,一是故事大意擷取的能力,二是發表的能力。
關於故事大意的擷取,我從國語課課文著手,由於學生是二年級,語文能力尚淺,我利用「刪去法」及故事中「起因、經過、結果」的兩種方式來擷取大意,在國語課時先用刪去法找出每段課文的中心句,再加字或連接詞將句子串聯成為大意。先讓孩子說,在進到範寫老師的歸納,再進到由自己寫出大意。由課文的經驗在引入童書,讓孩子試著從童書中找出內容大意。
發表對許多孩子而言是一項大挑戰,許多孩子是「台下一條龍、台上一隻蟲」,說話聲音小或是詞不達意,首先我會藉助麥克風來讓孩子克服聲音太小的問題,介紹大意時可使用麥克風,回答同學問題及有獎徵答時必須使用自己的聲音,而詞不達意的問題則由教師在旁協助,務必使台下同學能了解書中的內容。
本班進行這項活動已有十週,上過台的同學已有16位,課程內容頗受孩子的歡迎,準備上台的同學都很努力想將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現出來。程度好的同學無論在學習單的習寫及大意擷取、上台介紹過程表現相當優秀,程度較差的同學常會流於在講述大意時念出故事文字內容,這時就需老師在旁協助提醒,靠著提問將書中大意介紹給台下同學,盡量鼓勵他多發表,至少在有獎徵答時,所有小朋友都必須安靜下來聽他敘述完整的問題,對孩子而言,這是一次有趣的經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