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30日 星期五

 返璞歸真的寫作方式

   寫作能力被視為語文學習最終的綜合能力展現,除了要能精準的掌握題意、選取適切的寫作題材,更要能運用豐富的詞彙來表達想法,除此之外句子的邏輯順序與段落間的鋪陳還要能引人入勝,這樣才能成就一篇的文章。

依照課綱標準,高年級的學生在寫作方面也應該要能依據審題、進行立意選材、組織文章的結構,寫出段落分明符合主題的作品。而同時具備以上素養能力的孩子,在教學現場中卻是可遇而不可求;更不可思議的是孩子在六年國語課本的洗禮下,學會的詞彙與描述方式雖不甚豐厚,也該有一定程度的積累;但在孩子的作文中,卻鮮少看到這些努力留下的痕跡,孩子們多數仍憑著直覺、使用淺白的陳述方式與貧乏的詞彙進行寫作。我們的寫作教學出現了什麼問題呢?

筆者推估問題的根源可能在「寫作對孩子來說,不是發自內心想表達。寫作只是一項枯燥的任務,孩子們只求交差了事。」如此敷衍的創作方式,讓教學者與學習者都陷入痛苦的深淵-孩子們寫得痛苦,老師們也改得辛苦。這樣的循環何時才能出現曙光?

幸而在一次研習中,聽聞馬行誼教授提出的真善美的寫作教學模式,其中闡明「寫作的內容永遠是主軸,文法只是輔助的工具、手段」,「寫作原是為了自我展現,學習的終極目標是自己認同的美」,這樣的觀念撼動了筆者以往對寫作引導的信念。


     (馬行誼教授 講述 真善美寫作模式)

原來孩子們發自肺腑的真,才是他們的寫作動力。也許我們提供的題目,並非他們有興趣的議題,難怪他們對寫作提不起勁;也許我們鮮少給孩子表達內心的機會,難怪他們總是缺乏自我的想法。

    整合研習內容並閱讀相關文件,筆者整理出幾項建議供參考:

一、手不要停:嘗試之初,在規定時間(5分鐘)內,要求盡量書寫。

二、不需過度思考:想到什麼立刻寫下來,別考慮太多,儘管讓想法傾洩而出。

三、不要受限於外在的規定: 別擔心文法或字詞可能犯錯,你有寫出全國最爛文章的自由。

四、 具體描述:不要只寫「水果」,而是指出「蘋果」;不是「鳥」,而是「鷦鷯」,具體描述能呈現出畫面。

五、返回內心:回到內心最在意的事情,可以生活中的心情起伏,可以是腦海中縈繞許久的事件,也可以是令你害怕的主題,這些都是能量蓄積的所在。

筆者在批改作文的過程中不時看到孩子:因不確定生字寫法而改用淺白的詞彙;因無感而隨意湊字充數;還有些孩子為了迎合社會期待,在結尾時,總會加上「由此我們學會了某某人生哲理之」之類的寫作方式。總總荒謬的原因形成一篇篇詞彙窘迫、前後邏輯不通、結論遷強的文章。也許教授提出的真善美寫作模式能為目前的寫作困境開闢一條出路。

自由寫作的引導可以說是進入寫作的前期準備,讓孩子練習返回內心、為自己發聲;而老師在這一段碰撞的過程中,需要把持住自己的衝動、不要批改,用最少程度的指導、包容孩子的寫作初探,營造一個能自由書寫的環境,讓寫作有無限的可能。當然想要培養出優秀的寫作能力,後續的選材、布局、修辭等教學都是不可偏廢的。

然而,所有的教學要在孩子對寫作的需求有了渴望,老師給予的文本教學工具性與刺激才能發揮最大的效益,發自內心的寫作也才會有個人的靈魂。


(筆者立馬嘗試,第一次只引導孩子想到什麼就寫,想不出來筆也不要停,沒想到居然得到這樣的結果。老師真的要忍住,不做指導,甚至不要批改,讓孩子知道他真的可以自由寫。)     


(根據第一次的執行進行修正, 告訴孩子這是一本誠實面對自己的秘密小書,盡可能寫你自己的真心話。並且提供主題給孩子任選,可以寫你覺得自己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可以寫今天的心情,或者與同學間的互動,或者記錄腦海中閃過的訊息。可以看到孩子們逐漸打開心房往內探索、寫出自己的內心。)



2021年4月28日 星期三

查生字的美麗與哀愁-(上)

 

查生字的美麗與哀愁(上)

       曾幾何時,小學生翻字典的時代,已經變成了GOOGLE搜尋時代,除非在沒有載具的教室裡,否則,你的孩子還在翻字典嗎?小時候,畢業時的獎品,有很大的機率會是字典,不論是國語辭典或是英漢字典,都是你我小時候的回憶。從網路世代之後,國語辭典因為有資料庫,可以隨時新增任何資料,這些紙本的字典,慢慢的就成了書架上的灰塵,更不用說還有學校還在辦理查字典比賽。

2021年4月19日 星期一

結合STEAM的寫作教學~~體驗美術創作的探究式寫作

 傳統式寫作教學大多集中在文學性的寫作,強調使用各種修辭,進行各種文體仿作書寫,但寫作不應被侷限僅此而已,除了考試以外,學生長大後經常使用的寫作方式,其實是訊息性的寫作,訊息性的寫作在未來大學跟職場用得更多。

美國提出以STEM教育,培養動手做、發明、創新的下一代,強調跨領域、動手做、生活應用、解決問題以及五感學習。並且讓學生以寫作為工具,融合在各科的學習中,形式可以是記錄、整理、思考或是訊息傳達……

在跨學科的融入方面,從自然科學的實驗或是社會科的整理與記錄會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藝術創作上也可以加入此概念進行寫作。

筆者先在課堂上教學生學會一種用蠟筆畫泡泡畫的技巧,接著讓學生在紙上寫出創作的步驟與方法,寫作方式不設限,但強調目的是讓從來沒有畫過的人,可以藉由紙上的說明,按圖索驥學會畫泡泡的技巧。學生們很享受自己學會了之後,可以像當老師一樣將創作方式寫在紙上,教會其它人這種模式,在短短的時間之內,就看到許多不錯的版本。

一直都被稱為學霸的于賢,用條列的方式將創作方式寫下來,一目了然讓閱讀的人能夠清楚的知道步驟;微倩則在先紙上畫出各式具設計感的幾何圖形,將準備材料、創作步驟與注意事項分別填入,用區塊式的表現,可以讓讀者馬上知道創作此作品有三個需要瞭解的方向;品峻則有編輯雜誌或是報導的概念,先提到生活中所見的泡泡形式,再提到如何創作,最後再寫個創作貼心小叮嚀,他的寫法讀起來很輕鬆易懂,而且讀起來心中暖暖的,是大家都很喜歡的一種版本。

經過了創作與寫作的過程,學生都表示,以往在學一種新的創作技法或是新的知識,一段時間之後就容易忘記,在創作之後馬上將過程寫下來,可以在腦海裡把如何創作方法再走一遍,使我更不容易忘記,且還可以分享給別人自己的做法,很有成就感。


【學生練習作品】





*下圖這位學生自小在菲律賓讀書,寫中文方式還有點不熟悉,最後一點的"用愛心畫圖",就是她認為"用心畫圖"的意思,十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