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8月30日 星期四

高年級~全班共讀的另一種方式

高年級的全班共讀

       有帶過高年級的導師都知道,國語文的課程想教的內容很多,但是配合著學校的期中期末考,進度又很趕。想要讓班上共讀一些名家的文本,一個學期能用的時間真的不多。若老師們想要讓孩子們共讀的書多元一些,但是又沒有太多的時間,可以先將手邊共讀的書本先整理成--適合精讀以及適合分組討論的書,分類後再進行操作,以下先分享分組共讀的方式:

        以作家李潼【少年龍船隊】這本書為例,本書中的角色描述性格鮮明,故事劇情緊湊且有趣,很具討論性,適合分組討論共讀。
        課堂的一開始可以先讓全班孩子預測,"少年龍船隊"到底是個在講述什麼樣的故事?從封面的插圖與配色,猜猜看。在從字面上"少年"大概在講述幾歲到幾歲孩子的故事?"龍船隊"大概可能是什麼樣的團隊組織?龍船隊的組織有可能在台灣或是世界上的哪處適合組成?....龍船隊到底有可能會發生什麼事件呢?在這一連串的討論後,引發了孩子們想求知的動機,接下來分組閱讀,每個組別在時間內要讀完一個部分的章節,讀完後要在一兩分鐘內發表簡要內容。(這個地方教師也可以選擇留下書中的最後結局不分配)

      通常在預測後,孩子們會很積極的閱讀,拼命的要了解自己的猜測到底是不是正確的。在閱讀時間過後,各組要開始討論上台報告的簡要內容,這時候會發現,還沒讀完的孩子會非常專注的聆聽已讀完的組內夥伴分享,討論也會很投入。


      各組上台發表過分配的章節後,大家對故事的情節內容也有大概的了解,若還沒有讀到故事的結局,也可以來場"結局大預測"討論會,往往都是討論熱烈想法各異。了解書本各自的內容後,教師可以選擇故事中兩個比較鮮明性格的角色,讓各組展開討論。討論的內容是:1.用一句話形容這個角色的個性。2.書中有那些證據可以支持這一句話所形容的個性?可以讓童子的孩子們討論並寫下來,貼在黑板上,全班檢視與討論,這樣的個性形容是否適合?


        這樣的分組討論,可以讓孩子們在較短的課程時間中,很快地閱讀完一本厚書。並且透過分工閱讀,藉由討論同學們學會了各種角色的描述方式以及書中故事的結構。在操作完這樣的閱讀課後,教師也可以發現,同學們會回味無窮的在課後再翻閱一次,老師也在下課時聽到同學們繼續討論著對故事角色的想法。
       課堂的最後,老師跟同學們分享,一個人的閱讀有一個人的快樂,一群人閱讀則有著不同的收穫,當年老師在考教甄時,也是運用共讀的方式,這樣可以讓一群人【共好】。希望他們把這樣美好的閱讀體驗,運用在日後的讀書生涯中。
        另,下一回的分組閱讀,老師也找同一位作家的不同故事文本,還可以討論這位作家的寫作風格以及喜歡的故事體裁。大家都期待著呢!





2018年8月28日 星期二

沉思三帖~三則故事文體的教學

六上課文《沉思三帖》
這一課的課文有三小段:盲人心中的花園、少年與海鷗、米開朗基羅的大衛像。
這三段雖有不同的情節、故事性質與寓意,但是文章內容簡明易懂,於是可以讓孩子們運用一些閱讀理解的技巧和活動,使他們在互動中討論出文章的內涵和精隨,快樂的主動學習。

首先在未上課前,先詢問有沒有對本課特別有興趣的同學,針對課文中的一個人物或故事,做研究後上台報告三分鐘。


所以這堂課的一開始,孩子們就聆聽了同學對米開朗基羅的介紹報告(上台的同學還一邊報告一邊在黑板畫上圖示),大家顯得十分有興趣。

接下來,老師請同學們猜測,由每小段的題目猜內容或想告訴我們什麼,如{盲人心中的花園},為什麼要是盲人?不是聾人?為什麼是花園呢?這個故事可能是在寫什麼?老師先不回答,留個懸念引發學習動機。


然後讓學生細讀課文二次,讀完後,與組內同伴討論提出兩個問題,這兩個問題一個是從課文中可以找到答案的低層次問題,一個是必須讀完後好好思考才可以想到的問題。將問題寫下給別組的同學回答,再上台報告。因必須提出問題,一定要將課文一讀再讀,並且討論,可以達到課文深度理解的目的。

進行過課文理解後,讓各組挑一個小故事畫成四格漫畫,再上台講述。因四格漫畫只有四格,重點一定要在四個格子內講完或畫完,於是達到了課文大意歸納練習。若是有哪個故事沒有講到重點,也可以在發表後全班進行討論可以如何修正。


最後,老師請同學發表哪個故事最喜歡,從故事中獲得了什麼?如果,自己是故事中的人,也會採取一樣的做法嗎?然後對於一開始學生對題目做的猜測做個回應以及討論。


在進行完這樣一個課程後,學生對於課文的了解甚深,習寫習作時老師就可以看到成果,在課程進行中也有滿滿的學習樂趣,甚至在下課後也聽到孩子們繼續討論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