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3學年度第二學期外埔區鐵山國小國語文作文有效教學活動設計
           設計者: 張晴雯 輔導員
一、教材來源:
教材來源:國語日報  
| 
   
項    目 
   | 
   
內        容 
   | 
   
項    目 
   | 
   
內     容 
   | 
| 
   
單元名稱 
   | 
   
作文教學 
   | 
   
教材來源 
   | 
   
自編教材 
   | 
| 
   
教學時間 
   | 
   
四節課(160分鐘) 
   | 
   
教學年級 
   | 
   
六年級 
   | 
二、教材說明
本教學設計以「我」為主題,希望透過閱讀與討論,達到下列目標:
(一)透過閱讀他人文章引起動機及閱讀討論,學生能了解寫作主題。
(二)在討論中,使學生能掌握四段式結構,寫出文章重點。 
(三)透過作文教學,認識自我。
(四)從合作學習中,學生在寫作時都能掌握正確的寫作結構,並能達到描寫人物的練習。
三、學生起點行為分析
1.         
學生已具備寫作時作段落結構的能力。
2.         
已具備記敘文寫作概念。
四、教學目標
| 
   
教學活動 
   | 
   
活動名稱 
   | 
   
節數 
   | 
   
具     體     目     標 
   | 
| 
   
活動一 
  
活動二 
  
活動三 
   | 
   
閱讀主題文章(關於我……) 
  
大家來改作文 
  
我是大作家 
   | 
   
1 
  
1 
  
2 
   | 
   
1-1  能依文章內容說出段落大意。 
  
1-2  能針對文章發表自己的觀察和想法。 
  
1-3  能針對自己的想法,自訂題目,寫出與主題相契合的 
  
     內容。 
  
2-1  能依據不同題目,掌握寫作重點。 
  
2-2  能從批改學生文章中,提起寫作興趣。 
  
2-3  能從討論過程中,習得正確的寫作技巧。 
  
3-1  能從討論過程中,啟發寫作的靈感。 
  
3-2  能從討論回饋中,增進描寫人物的能力。 
  
3-3  能寫出一篇具有段落結構的文章。 
   | 
五、教學重點
1.   
以教師自編教材(國語日報主題剪報),引領學生做「內容深究」。
2.    引導學生自訂關於「我」之作文題目,並寫出與題目契合之文章內容。
3.  
透過討論與分享,豐富學生寫作內容。
4.  運用共同批改方式,提供學生更具體回饋,增進學生寫作能力。
六、能力指標說明
| 
   
指標編號 
   | 
   
能力指標 
   | ||||||||||||||||
  
B-2-2
   | 
   
能確實把握聆聽的方法。 
   | ||||||||||||||||
| 
   
C-2-1 
   | 
   
能充分表達意見。 
   | ||||||||||||||||
| 
   
E-2-1 
   | 
   
能掌握文章要點,並熟習字詞句型。 
   | ||||||||||||||||
| 
   
F-2-2 
  
F-2-8 
   | 
   
能正確流暢的遣辭造句、安排段落、組織成篇。 
  
能把握修辭的特性,並加以練習及運用。 
   | ||||||||||||||||
| 
   
對應之六大議題 
   | |||||||||||||||||
| 
   
【生命教育】 
  
1-3-3 在日常生活中,持續發展自己的興趣與專長。 
  1-3-4 舉例說明社會中的各種文化活動,並分享自己參與這類活動的體驗。 
1-3-6 了解自己與家庭、社區環境的關係,並能說出自己的角色。 
   | |||||||||||||||||
| 
   
對應的十大基本能力 
   | |||||||||||||||||
  
  | |||||||||||||||||
七、教學過程注意事項
1. 
注意學生是否專注於學習內容上。
2. 
是否有跟不上教學進度的學生,於課後實施補救教學。
3. 
若一半以上的學生跟不上進度,教學速度宜放慢腳步。
4.  教學過程中,班級經營秩序的掌控。
八、教法研究
1.    問答式教學法
老師提出說明,並提示學生去分析、回答而獲得概念。
2.    合作學習法
學生透過合作與討論,豐富寫作內容。
九、評量方式
1.   
口頭發表—學生回答問題並做自我的經驗分享。
2.   
學生共同評量—學生參與評量,給予同學回饋。
3.   
課堂中的隨時進行「形成性評量」。
【評量過程說明】
Ø  
教師給予學生指引,並於「半成品」給予具體回饋與鼓勵。
Ø  
學生先分組交換閱讀該組同學的作文「半成品」,彼此討論,給予回饋。
Ø  
觀察學生的學習態度,作為形成性評量依據。
十、評量重點
1.    「聆聽能力」之評量,就學生的聆聽態度、是否能掌握主題內容、理解程度、記憶能力等要點進行評量。
Ø  
學生能聽懂剪報中文章的重點。
2.    「說話能力」之評量,就學生說話的儀態、內容、條理、流暢、反應、語音、音量、聲調等要點進行評量。
Ø  
學生能針對文章發表自己的觀察和想法。
3.    「閱讀能力」之評量,根據學生的文意理解與大意摘取、統整要點與靈活應用、內容深究與作品感受等向度,進行評量。
Ø  
能閱讀文章,分享讀後感想。
4.    「作文能力」之評量原則,就學生的創意、字句、取材、內容、結構、文法、修辭、標點等方面,進行評量。
Ø  
能深入描寫人物特色並與自訂題目相契合。
Ø   寫出一篇具有段落結構的文章。
十一、補救教學
  1、在教學活動中,選出學習表現較優良的學生擔任小老師,指導跟不上活動的同學。
  2、選一些程度好的學生擔任語文科小老師,針對低成就的同學在課堂上或課餘時間加以協
     助,若仍然無法解決,則再由老師個別指導。
十二、教學流程
具體 
   目標  | 
    
能力 
   指標  | 
    
教學流程 
    | 
    
教學時間 
    | 
    
教學 
   資源  | 
    
評量 
    | 
| 
   
1-1 
  
1-2 
  
1-3 
  
1-4 
   | 
   
E-2-1 
  
C-2-1 
   | 
   
※準備活動: 
  
學生:愉快的上課心情、 
  
      與題目相關之寫作材料 
  
教師:人物主題文章剪報、 
  電腦及單槍投影設備 
※發展活動 
  
一、引起動機 
  
    大家來聊聊「我」【講述教學法】 
  
    老師開場白,講講小時候的「我」… 
  
二、閱讀與分享 
  
1.學生閱讀與分享 
  
引導小朋友在閱讀後,分享與發表文章的大意。 
  
三、自訂題目與寫作結構教學: 
  
1.  學生自訂題目並口頭與小組同學分享自己所要寫的作文題目。 
  
2.  學生完成題目訂立。 
  
3.  小組口頭分享自己要寫作的重點。 
  
※綜合活動 
  
教師小結,人物描寫應注意的寫作要點: 
  
1.            
  題目與內容是否相契合 
  
2.            
  善用舉例或說故事方式,凸顯人物個性。 
  
3.            
  人物描寫應包含外表與內心世界。 
  
4.            
  善用修辭,美化句子。 
  
~第一節結束~ 
  
※準備活動: 
  
教師:作文紙 
  
學生:與自訂題目相關的資料 
  
※發展活動: 
  
學生根據自己訂立主題,習寫作文。 
  
~第二節結束~ 
  
一、準備活動 
  
教師先行批改學生完成一節課後之作品,並給予學生具體的眉批與建議方向。 
  
二、發展活動 
  
 1.教師利用實物投影機,舉數篇需要改進或 
  
寫得較佳之作品,全班共同批閱,並給予同學建議和方向。 
  
 2.共同批改 
  
   a學生分組分享自己的作文並交流與回 
  
      饋。 
  
   b同學評語寫在作文紙背面。 
  
   c之後繼續完成自己的作文或重新修正 
  
    自己的寫作方向 
  
三、綜合活動 
  
教師總結:寫作如何契合自己所訂立的題目,宜掌握下列要點: 
  
1. 題目的範圍大小與寫作深入與否之關係密切。 
  
2. 舉例是否恰當?是否切題?皆是寫作關鍵。 
  
3. 人物應兼具外表與內心世界,更能吸引觀眾。 
  
習作~依據教師和同學的建議與回饋,學生修正並完成自己的作文。 
  
~第三四節結束~ 
   | 
   
8分鐘 
  
5分鐘 
  
40分鐘 
  
5分鐘 
  
10分鐘 
  
5分鐘 
  
60鐘 
   | 
   
剪報 
  
作文 
  
實物投影機 
  
小組互評表 
   | 
   
大部分的學生能掌握文章的重點 
  
被點到學生能發表自己的想法。 
  
大部分的學參與討論 
  
大部分的學生能參與討論 
  
上台的學生能勇敢發表 
   | 
過程寫作模式,是學生建構知識與能力的歷程與探險。精華不只在結果,而在過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