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在民國六十八年至七十八年間,《國語日報》每週都有語文專欄,這些教學實務的寶貴經驗,極具參考價值。當時師專對國語文教學要求嚴謹,扎根厚實,惟當時授課時數多,加上諸多因素,自不能與現在相比。
因此,今日的國語文教師,應先植入實務教學DNA,再佐以自身累積的教學體驗,不斷省思。除了提升學術知識外,也應留意許多創新的教學方法,找出適合教學場域的師生共學模式。
以最近的「學習共同體」、「翻轉教室」為例,都是透過寧靜的教室革命,改變教師「老師教,學生聽」的傳統思維。以寫作教學為例,個人在多年前,即推動情境模式教學,汲取貼近生活化素材,透過學生操作體驗、同儕思考、師生對話,活化教學氛圍。
當學生透過感知,寫出內心話時,教師只有提醒,沒有多餘的指導。這些文字真實反映學生想法,是有生命力的文章。由此發展出來的教案,師生樂在其中,課堂多了笑容和歡樂,留下記憶與感動。
因此,今日的國語文教師,應先植入實務教學DNA,再佐以自身累積的教學體驗,不斷省思。除了提升學術知識外,也應留意許多創新的教學方法,找出適合教學場域的師生共學模式。
以最近的「學習共同體」、「翻轉教室」為例,都是透過寧靜的教室革命,改變教師「老師教,學生聽」的傳統思維。以寫作教學為例,個人在多年前,即推動情境模式教學,汲取貼近生活化素材,透過學生操作體驗、同儕思考、師生對話,活化教學氛圍。
當學生透過感知,寫出內心話時,教師只有提醒,沒有多餘的指導。這些文字真實反映學生想法,是有生命力的文章。由此發展出來的教案,師生樂在其中,課堂多了笑容和歡樂,留下記憶與感動。
文章出處:103年4月27日 國語日報13版 作者:張瑞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