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文本:〈兒童文學的盲點與轉機〉
文本出處:國語日報103.10.19第七版
文本作者 : 杜明城(國立臺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省思:
本論壇提出的三個重點,一為陳木城先生點出創作人才斷層,兒文出版出現危機。二為西方霸權的文學翻譯大量湧進,不斷重新界定兒童文學的意涵,長期向西方範疇看齊的結果,是創作主體性的淪喪。三為兒童文學應擺脫功能性,回歸愉悅閱讀。
筆者擔任本市兒童文學創作專輯《小榕樹》的文字編輯,三年來,除了欣喜本市教師和學生的投稿量增加之外,也感受到投稿品質的提升,但是仍舊有過度謀求與語文教育和道德教育結合的趨勢。如同本論壇所言,這對文學閱讀與創作而言,都是災害。投稿作品中,特別是教師作品,往往已隱含鮮明教育主題性,如此不但大大降低學生閱讀兒童文學的樂趣,也狹隘了兒童文學的範疇!
論壇中也提到:「台灣兒童文學創作的另一個盲點來自於學校教育。長期以來,中小學教師占了童書作家的絕高比重,他們把教學與生活體驗直接投射到寫作,也因此溫馨寫實的校園故事,家庭故事就失衡的成為了兒童文學的主幹。」以本市兒童文學創作專輯來看,教師作品的確以校園和家庭故事居多,要像鄭宗弦等作家將民間的廟宇文化納入庶民生活的青少年小說或是像張友漁的作品,將新住民或全球化議題帶進作品中,教師創作是少之又少。其他的範疇,如傳記類、歷史小說、奇幻小說或是科普閱讀都是我們可以加以關注。
托爾斯泰認為,就兒童閱讀而言,「不求甚解」才可能導致最深刻的理解。筆者雖同意,但仍要補充的是,對於高成就學生,也許教師無須作過多的文本詮釋;但是對於低成就學生的閱讀指導,筆者認為還是有其必要性。另外,從國際閱讀評比中,我們花許多心思關注在學生閱讀理解的進步情形,於是教學現場教師的閱讀提問不斷,直搗核心的追問作者創作意念,本文主旨或中心思想等,而忽略了閱讀本身的樂趣和學生的想像,恐怕也會帶來文學的災難。身為現場教師的我們,實在不可不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