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語言教學強調「功能性」與「社會互動性」,具體來說:因為有使用語言的需求,進而形成發展語言能力的動機。
從三方面分析其內涵:
一、在真實的社會情境裡,聽、說、讀、寫在程序上是混合的,並且依著不同的語文使用情境、需要而有所選擇,選擇權在使用者身上。在教學上不應單獨區別或處理,應該創造豐富多元的語文使用機會,提升學生的能力。
二、強調在日常生活與學習活動中,使用書面語言及口說語言解決問題,並多鼓勵利用語文表達自己的感覺與需要。
三、學習活動裡的課程內容與學習材料,必須對學生具有意義,是他們關心、感興趣的。
實例:
一、菜單、廣告的功能→吸引消費者消費→必須寫出最好的文案才有生意
二、孩子只要寫出不錯的詩或文章,立即張貼→孩子的創作能經由張貼〈或被老師唸出來〉,覺得很神氣!獲得成就感→出現自發性寫作習慣。
三、利用TUBE影片唱KTV,形成一種全班的記憶與默契,在練習唱歌的過程中獲得團體認同的滿足→將歌詞納入自己運用語彙的系統。
在這些例子裡,因為孩子要「用」,所以自己有了精進的動機,也獲得了發展語文能力的機會。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