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8日 星期三

學習單的設計

    學習單是輔助學習活動進行的教材之ㄧ,其製作的目的是透過引導的方式對於單元教學進行加深、加廣的活動,因此也涵蓋學習評量的部份。一般最常見到教師設計的學習單,多是開放性的問答題,最後加上一欄畫圖的空間,這樣就認為設計好一張學習單。
    在探討學習單的概念時,學習單或者正名為「學習引導單」更為合適。因為學習單是因應單元教學加深、加廣的活動而來,因此,不應侷限在紙筆問答的活動上,我們可以將多元評量的活動也納入學習單中,以「任務」的概念來思考。例如:將這篇故事朗讀給別人聽,請見證人評分並簽名的學習任務,就可以跳脫紙筆作答的單一活動模式。所以設計學習單時可創造多元題型,包含是非題、選擇題、配合題甚至是動作、活動的任務題,才是設計學習單所應有的面向與思維。
    此外,學習單的作答引導應詳實易懂。具體來說必須編寫到不需要任何老師的解說,學習者只依據學習單上的引導說明就能了解學習任務應該如何進行。有些老師設計的學習單引導過於簡單,以致於讀完作答說明後,仍無法作答。有些老師回應他們在使用學習單時會加以口頭引導,但是如果立基於這個基礎上,那這份學習單就不適宜編製成教材供其他教師使用了。也就是說,一份好的學習單,應具備良好的作答引導,適用在「即使沒有任何老師的解說,也能依據學習單上的引導說明了解學習任務的進行方式與目標」。
    另一個層面,學習單的設計必須兼顧「教學的邏輯」。學習單的設計,不是為了讓學生有作業可寫而來,設計者必須先設定自己教學的目標,若能搭配教育部頒布的能力指標那就更能符應自編教材的精神。筆者在審查臺中市數位教材資源網的學習單投稿時,發現一種學習單的類型是:學習單上列出一些與成語相關的題目讓學習者作答,不過,卻看不出這些題幹間的關連性。筆者在審查時會建議設計者可列出一個教學單元中出現的成語來做辨別與練習;再者對於一些同義、反義的成語來做擴充練習;或者先給予一個結構與脈絡讓學習者對於成語的涵義先做臆測,再進行應用與練習。
    最後要提及的概念是:考量學生的能力,不要設計一份讓家長寫的學習單。猶記得約略10年前臺灣小學教育圈正流行一股「多元智慧學習單風」時,許多孩子無法完成各科風格多變、開放性的學習單,最後常淪為家長的家庭作業。這也非我們當初設計學習單的初衷。因此,適度考量學生的能力,也是設計學習單必要的邏輯。
結語
    小小一張學習單若能掌握教學目標、適度考量學生的能力進行設計,並給予學習者充分的引導說明,其背後所帶動的學習「活動」,是豐富、多元、精采的。
我曾在校園裡見到一位孩子在尋找一片他喜歡的葉子,一經詢問,原來在他的學習單裡,老師出了一道題:請貼上一片你喜歡的葉子,並寫出喜歡的原因。這道題不可能是習作的題目,我們可以從這裡看到多元評量的契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