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認識兒童文學與製作理論(下)


認識兒童文學與製作理論(下)


在上一篇的討論裡,讓我們對兒童文學有些初步的認識。本次,我們將重點放在創作的製作原理上。我們將先談論兒童文學的特性,進而再談論兒童文學的製作原理。其中,包括介紹兒童文學的特性、兒童文學的製作理論、兒童的意識世界、兒童文學的理想主義傾向與兒童文學應重視的三個課題。




一、兒童文學的特性

兒童文學的特性必須包含兒童性與文學性。文學性是共同規律,是共性;兒童性是特殊性與特點,是異於成人文學之處。而兒童文學的基本屬性有四,包括兒童性、教育性、遊戲性與文學性。以下將分點做介紹:


(一)兒童性

兒童文學創作的訴求對象為3-15歲的兒童。二十世紀前,兒童只是「小大人」,是成人的附屬品;二十世紀初,由於心理學蓬勃發展,教育觀的演進,才肯定兒童的獨特性。「童年」的觀念到兒童文學受到重視,期間約有200年。直到十八世紀末,兒童才不是成人的縮影;至二十世紀,兒童文學創作才重視兒童的興趣與教育並重。因此,一部兒童文學發展史,其實就是成人「兒童觀」的演變史。

成人對兒童的重視,受到教育觀的影響,尤其是「兒童中心」學說更是影響甚劇,提,的學者包括夸米紐斯、洛克、盧梭、裴斯塔洛齊、福祿貝爾、蒙特梭利、杜威等。由於「兒童中心」的教育主張就是尊重兒童的獨立自由性,因此,讀物應以兒童文考慮中心,目的是幫助兒童發展。所以,從兒童文學的創作立場看,應使用「兒童的心理」、「兒童的語言」來創作。因此,當作家在創作時,必須意識到:兒童特有的感覺、特有的理論思考、特有的心理反應、特有的價值觀,因此,應以兒童發展為考慮基礎。

(二)教育性

文學具有教育性,尤其在道德教育方面。由於兒童的生理與神經結構的可塑性,因此較其他動物容易學習,而這個「可塑性」,也就是「教育性」。

向來,學者對文學與道德或教育性的關係爭議不休。一般而言,以文學與教育關係為標準,可以將作品分成三類:

1)有教育目的者:指作者有意在作品中寓教育。這類作品有些極具藝術價值,如班揚的《天路歷程》,因此,不能用作者是否有教育目的就斷定作品的好壞。

(2)反教育傾向者:指材料、內容中有不道德的事蹟。

(3)有教育影響:是指讀者讀了之後,在氣質或思想方面有較好的變化。

概略而言,好的文學作品多半都沒有教育目的卻有教育性的影響。因此,「說教」作品不易成為文學傑作,因為文學是「訴諸感覺」的,而「沒有感覺的思想」如果不是用文學性的方法寫出,就不是文學作品。所謂教育性不意味著教訓性、道德性、倫理性,而是經由耳濡目染始人產生潛移默化的效果。因此,想要充分發揮兒童文學的「教育性」,「寓教於樂」是不二法門。

(三)遊戲性(趣味性)

喜愛遊戲是兒童的天性,也是他們的第二生命。遊戲,是一種學習、活動、適應、生活或工作;是人類的本能;是一種與生俱來的生活方式。

遊戲性是兒童本身的特色,更是兒童文學的特點。兒童追求「愉快遊戲心」,因此覺得有趣、好玩;追求「快樂遊戲心」,因此感到興奮、期待的生活樂趣;追求「驚奇遊戲心」,所以對生活充滿好奇、新鮮。而「從遊戲中學習」是最有效的學習方式,因其中具有創意、歡笑、美感、人性。因此,好的文學作品,多半具有刺激人們的遊戲精神,令人覺得興奮。

(四)文學性

語言是文學的藝術媒介,而文學是語言的藝術。文學性的語言是多向的、意象的、情感的,可能有所指涉,也可能沒有任何指涉,只表現一種情緒感受,只為了聲韻文字的美感而存在。

文學作品與非文學作品的不同不在文字的組織,而在於作者的寫作態度與表達方式。文學以成就美感價值為主,亦即透過語言以完成獨立自存之美的藝術結構,因此,文學能喚起讀者的想像與美感,使人淨化。當我們閱讀一篇文學作品時,作品中有作者想傳達的、作品欲體現的意義。所以,文學作品的美感與意義密不可分。在美感的部份,姚一葦認為「美」的六類包括秀美、崇高、悲壯、滑稽、怪誕、抽象,而兒童文學的美感,則應以「滑稽」為先。


二、兒童文學的製作理論

兒童文學的製作包括蒐集、翻譯、改編、創作四種。

兒童文學與成人的相異之處在於兒童文學重視「兒童」一詞。因此,林良認為兒童文學的特質是:

  (1)運用「兒童語言世界」裡的「語詞團」,從事文學的創作。

  (2)流露「兒童意識」裡的文學趣味。

韋勒克‧華倫在《文學論》中的〈文學的功能〉云:當一件文學作品的功能能充分發揮時,樂趣和實用這兩種「特點」不但是並存,也是合而為一的。我們所要保留的文學樂趣並不是種種樂趣的一種,而是種「高級的樂趣」,因為這是種較高級的行為,是由無所希求的冥想中所得到的樂趣。而文學的實用----文學的嚴肅性和指導性----是一種帶有樂趣的嚴肅,是一種無需克盡義務或克踐教訓的嚴肅,是為美的一種嚴肅,賦予知覺的一種嚴肅。

韋勒克‧華倫此一理論的論點,在於文學就兒童而言是遊戲,就藝術而言是情趣。而「遊戲」與「情趣」便產生了兒童文學。因此,兒童文學製作的理論建立在「遊戲的情趣」上,在積極方面,是「遊戲的情趣」追求;在消極方面上,是不違反教育之原則。

透過語言傳達出來的兒童文學作品,在理論上,應該是屬於兒童的,同時也是藝術的。屬於兒童的是遊戲,這種遊戲是經過一種特別的設計形式,符合於教育的原則;屬於藝術的,即是情趣的捕捉。

遊戲因有情趣成為藝術,而情趣由遊戲中得來,所以適合兒童文學,就是所謂的藝術化的遊戲。而兒童文學因有情趣的享受,因此也能成為成人的文學。


三、兒童的意識是世界

林良認為兒童的意識世界包括:純真、沒有時空觀念、物我關係混亂、想像自由。因此,我們可以在兒童文學的作品中,看到兒童的意識,看到兒童純真的美與想像的自由,因此,兒童文學充滿美感與想像;也能在兒童文學作品中,看到時空的不精確與物我關係的混亂,這對於兒童而言,在理解上並不造成困難。


三、兒童文學的理想主義傾向

兒童文學與一般文學最明顯的區別,在於濃厚的理想主義傾向。兒童文學以「真善美」為其追求目標和境界。兒童文學作品中呈現的思想和情境,是成人夢中的理想世界,在這天真的世界裡,成人和兒童才能真正的融合在一起。

理想主義的特性包括以下幾個特點:

1.發揚人性的光輝

2.表現人類求生的本能

3.表現人類崇高的愛心

4.表現純真的童心

5.輔導兒童成長


兒童文學的創作者能夠能在創昨時,兼顧到兒童意識世界裡的理想主義傾向,將能為兒童文學帶來更多高上情操與樂趣。


三、兒童文學的三個課題

面對兒童文學,有三個課題應該要去思考與了解,包括了解兒童喜歡怎樣的書、了解怎樣的書才能幫助兒童成長、研究如何表現才能扣住兒童的心。

(一)了解兒童喜歡怎樣的書

想了解兒童喜歡什麼樣的書,有兩種方法:一是從已受肯定的典範作品去了解;二是從兒童選擇的書去了解。

(二)了解怎樣的書才能幫助兒童成長

書需具有「童心」,因此書的內容不在於知識的給予,而在於如何激發追求奇跡和奧祕的心。兒童能獲得可貴的經驗、獲得成長、有新的感觸、新的思考、新的啟示、幫助人格的養成,能給予豐富的想像力,便能養成閱讀的樂趣與求知的欲望。

(三)研究如何表現才能扣住兒童的心

兒童文學能捉住兒童的心,在創作上有以下幾個重點:

1.要有表現真理的主題

2.以象徵和隱含的方式表達主題

3.人物描寫要突顯個性

4.情節要具體化、生動化

5.要有巧妙的語言表達技巧


Lee Steinmetz《文學作品之分析》一書裡,曾認為五百年後仍最受歡迎的十本英語民族所寫的且富於文學想像的十部作品是:莎士比亞的劇作、白鯨記、格列佛遊記、魯賓遜漂流記、愛麗絲漫遊奇境記、頑童流浪記、小婦人、狄更斯的某部作品(可能為《高老頭》、《匹克威克故事》)、金銀島、鵝媽媽詩歌,在這些作品中,我們可以發現,其中多數都屬於兒童文學的經典作品,因此,讓孩童多閱讀好的、經典的、歷久彌新的兒童文學作品,對他們一定有所幫助。當然,在此同時,也希望教師們能本著對兒童文學與創作理論的認識,及長時間接觸孩童、與之相處的優勢,能鼓勵更多教師從事創作兒童文學的創作與指導,期許能夠創作出更好、更吸引人的兒童文學作品。




參考文獻

林文寶《兒童文學故事體寫作論》。毛毛蟲兒童文學基金會出版,1994年。

林文寶、徐守濤、陳正治、蔡尚志合著。《兒童文學》。五南圖書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傅林統。《兒童文學的思想與技巧》。富春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8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