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27日 星期三

素養導向的教學與評量



    十二年國民教育總綱訂定以「核心素養」為課程發展的主軸,明確指出「核心素養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及面對未來挑戰,所具備的知識、能力與態度」。迎向以「素養導向」的新課綱,在教學現場的教師們應該如何因應並調整我們的教學設計與評量實施呢?



   
    素養評量注重歷程、多元及真實,是以專題、體驗、探究、實作、表現、活用為核心。學生透過整合所學,不只能把所學遷移到其他例子進行應用,或是實際活用在生活裡,更可對其所知、所行進行覺察思考,而有再持續精進的可能。故核心素養之評量應依據各領域依據各領域/科目之學習重點,考量學生活背景與日常經驗或問題妥善運用,考量學生生活背景與日常經驗或問題,妥善運用在地資源,發展真實有效之學習評量工具。

    是以在學校推動素養導向的教學與評量時可參考以下做法:

一、整合知識、技能與態度:
      教師應調整偏重學科知識的灌輸式教學型態,可透過提問、討論、欣賞、展演、操作、情境體驗等有效的教學活動與策略,引導學生創造與省思,提供學生更多參與互動及力行實踐的機會。不僅評量學生的知識與技能,而且評量學生的態度。
二、強調情境脈絡化的學習:
        教抽象知識更要重視情境學習,促使學生能主動地與週遭人、事、物及環境的互動中觀察現象、尋求關係及解決問題,並關注在如何將所學內容轉化為實踐性的知識,並落實於生活中強調對於學生能整合所學並應用於特定情境中的評量。
三、重視學習歷程、方法及策略:
     教材的設計,除了知識內容的學習之外,更應強調學習歷程及學習方法的重要,使學生喜歡學習及學會如何學習。重學習結果也重學習歷程,總結性與形成性的評量兼重。
四、鼓勵實踐力行的表現:
    不僅在學校中學習更要落實於社會行動,促進個人在多元的情境或社會更有效率的參與,並且增進個人成功的生活及健全社會發展的能力。
五、多元教學、多元評量:
    鼓勵跨領域、跨學科設計教學活動與評量方式。評量方式應依學科及活動之性質,採用紙筆測驗、實作評量、檔案評量等多元形式(如筆試、口試、表演、實作、作業、報告、資料蒐集整理、鑑賞、晤談、實踐、學生自評、同儕互評等),並應避免偏重紙筆測驗,使紙筆測驗使用頻率最小化,且兼顧高層次認知領域。

    綜言之,評量學生是否熟背課本內容與知識,不再是唯一目的,能夠對學生應用及實踐知識的方法、能力與態度加以評量,才是多元、實用且真實有效的評量。

    素養導向的學習評量強調能力、態度或行為習慣之多元呈現,配合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設計整合概念、知識與技能的評量工具,評量學生應用及實踐的能力、態度或行為習慣,以培植學生轉化為生活的能力與素養。更強調多元取材,幫助學生產生學習遷移行為,配合系統脈絡化的教學,以更多元的評量方式,確實掌握學生學習成效,以期學生能學以致用,解決生活問題,真正達到「成就每一個孩子適性揚才、終身學習」的繁花盛景。


參考資料來源: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課程綱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