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4日 星期四

從課文分析到文章寫作(故事體)


國語科故事結構教學-以五年級康軒版第十三課《愛心傘》為例
一、前言:
    讓學生了解文章結構,進而統整段落結構間的邏輯關係,是理解文章意義的重要途徑。擔任高年級導師多年,在語文科的課文教學,筆者會每單元抽出一篇課文,讓學生好好分析故事結構體的架構,爾後遇到類似的作文題目,也能依此架構,鋪寫出一篇故事體的文章。


二、故事結構體:
    故事結構元素的分析方法,強調將故事內容更為結構、條理化呈現,同時注重故事字面理解及引申推論的寓意。讓學生能熟悉對故事結構體的應用,也有助於閱讀理解的預測推論。
    國內學者王瓊珠﹝2004﹞主張故事結構體因素包含六大項:主角和主角特質、時間和地點的情境、主要文題和衝突、事件經過、主角的反應、故事的結局。此六項元素包含了故事前、中、後的發展經過,同時也考慮主角的特質和主角的內心感受,有助於學生理解故事結構體的發揮。   
三、康軒五上第十三課《愛心傘》
      本課主人翁明祥,原本總是忘記歸還愛心傘,之後恰巧聽到伯伯和主任之間的對談,而決心改過。這樣題材接近學生的生活經驗,同時文章的情境脈絡與主角的內心戲有助於讓學生理解,故事情節的發展,故以本文作為故事結構體的示範。
    同時本課習作所附的《楊恩典的故事》,其結構與故事發展脈絡也類似於課文,讓學生比較兩者的相似處。最後,以目前學生討論的話題《少年Pi的奇幻漂流》,再一次分析基本的故事結構體,強化學生對寫作方向的脈絡。(討論單如附件)
四、學習共同體:思考、提問與表達
    若依據《學習共同體》的概念,過去的教學是重視:「老師如何教」,但是以目前多變的局勢,應強調:「學生如何學」。透過故事結構體的訓練,從基本的文本分析,再延伸討論情節的鋪陳,更深入討論故事角色的心情轉折,語文教學會讓學生有更多的思考。當然,這樣的教學模式,勢必要教學者對於教材有相當深入的備課,才能使學生有更深的思考,更活躍的表達。
五、教學省思:
    這次的教學,主要是應本校實習老師的觀課邀約,之前實習老師問我:「教師甄試的試教,應著重在哪個環節?」我想了一下:「如果我是台下的評審,身為第一線老師,我會想看『從課文到寫作』的部分。」
    認識故事結構體的脈絡,至少訓練學生,拿到作文題目如:印象最深刻的一件事、影響我最深的一件事、我的家人(寫互動的故事)、我的老師(寫互動的故事)、我的好朋友(也是寫出互動的故事)……,只要是牽涉到「故事體」,大概就必須掌握故事體的要素。
    老師也可以舉電視劇當例子:比如偶像劇,總要先寫交代個背景,然後帶出故事主角,之後情節才是真正各家大顯身手的地方;作文也是,故事情節的發展,也是每篇作文真正比出高下的地方,從評審的角度去想,一篇文章能夠脫穎而出,也是在於能否「感動」讀者。
    而故事結構體的脈絡討論,最容易出狀況的地方就是:學生聊著聊著就開始討論各偶像劇的劇情,老師就必須提醒學生回來討論的重點。
(資料提供:楊孏梨老師,備有學習單,請連結至檔案櫃)

4 則留言:

  1. 閱讀量多的人未必能寫出好作文,這篇文章的分享讓我們收穫良多,謝謝!

    回覆刪除
  2. 有閱讀的確未必能夠寫出好文章,但是沒有閱讀卻想要有好的文筆更是難上加難!

    回覆刪除
  3. 不過這年頭,家長總指望著老師買班級圖書,家裡的藏書量也反映了貧富差距,大部分的家長還是認為:讀課本就好

    回覆刪除
  4. 閱讀理解需老師用心的引導,老師的引導幫助學生了解故事體的文章結構。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