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歐耶老師教學資料有感
話說教育現場常會聽到教師提及跟以前的學生相比,現在的學生專注力可說是越來越差。
「真的嗎?」
君不見每班幾乎皆有相當比例的過動或注意力缺失的學生,就差沒要求全校學生都去做鑑定,不然一定會有更多潛藏的黑數被篩出來。(這段話有點似曾相識之感,最近好像常在新聞媒體出現)
「好像有道理哦……」
若真如此,全臺每所學校不就都成為特教學校了?學校應該也教不出各領域的優秀人物才對。
「那到底是哪裡出了問題?」
歐耶老師說:「好的開始是教學的全部,若學生沒有興趣,接下來的課程都不會參與。」教學起承轉合的「起」,就是在主題開始前,能讓學生引發興趣,能讓學生專注現場,創造師生間的連結是關鍵。
他也不斷提醒大家:若教師只是專注在把課教完,那就完了!因為無法回應學生的需求。教師應隨時關注學生現在在哪裡?懂得回應學生的需求,知道學生當下在哪裡?將往哪裡去?才能讓學生主動思考,也唯有主動思考,學生才能有真正的學習。
當然這所謂「好的開始」,始自學生能清楚且完整地「聽到」教師說了什麼,「看到」教師做了什麼,才有辦法進入「聽懂」及「看懂」的層次,最後才能到達教師要教及學生會學到什麼的目標。
顯然一般學生並非都是聽障或視障,因此教師要說什麼或做什麼?才能吸引學生「聽到」及「看到」,端視教師個人是否掌握到「好的開始」的要素。
法國哲學家羅蘭‧巴特的說法:「聆聽」分為三個階段,先是意識(alerting),然後是辨識(deciphering),最後是明白聲音的來源及影響聆聽者。這三個階段也與「聽到」、「聽懂」到「學會」的階段不謀而合。
說到這邊,是不是已經發現原來教師才是教學現場最關鍵的人物 (好像有點廢話) 。學生的本分工作就是來學習的,而且我們都是孔夫子的門徒,必須有教無類(立正站好),既然無法挑選學生,那就得使出渾身解數吸引這些「無類」的學生有效(笑)的學習,才不會讓我們自己欲哭無淚。